旧站入口 新闻热线 广告热线
首页 > > 历史
西河滩:酒泉先民修筑的史前大型聚落遗址
时间:2024-08-09 11:22:06 来源:酒泉日报 阅读量:5506 作者:杨永生


西河滩遗址出土的彩陶罐

西河滩遗址房基

西河滩遗址出土的石刀

西河滩遗址发掘现场


西河滩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酒泉市肃州区清水镇中寨村7组西500米处,坐落于一条自南向北的季节性河流东岸二阶地上,遗址面积约180万平方米。因其位于中寨村居民点以西,故名西河滩遗址。为配合西气东输管道工程建设,经国家批准,由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西北大学文博考古系,于2003年至2005年对该遗址先后进行了3次考古发掘,揭露面积1万余平方米,取得了十分有意义的考古成果。考古证实,西河滩遗址的文化面貌为距今4000年左右的四坝文化早期阶段,填补了四坝文化只见墓葬没有聚落遗址的空白,‌是河西走廊地区西部首次发掘的一处史前时期大型聚落遗址,为河西走廊史前考古学文化谱系的建立及古代民族的构成、迁徙等提供了重要的物证资料。

西河滩大型聚落遗址的历史剪影

考古学上的聚落遗址是对古代人类各种聚居地的总称。聚落位置经过多方比较选择,与地形、地貌及周围自然资源等有密切关系,结构布局经过规划,一般可分为居住区、生产区、埋葬区等。依据规模和内涵,聚落址可分为不同的等级,既包括一般的村落,又包括超大规模的城市。西河滩遗址属于古代较大规模的城市,它是4000年前的酒泉先民选址、规划、设计、建造的大型聚落。先民们生产生活的历史场景随着考古工作者的双手被复原复活,便有了我们与4000年前的先民们穿越时空的对话。

西河滩遗址包括史前和汉至魏晋等几个时期的遗存,而史前时期遗存遍布遗址全域,文化内涵丰富。该遗址共发掘房屋基址50多座,烧烤坑400余座,储藏坑150多座,陶窑7座,祭祀坑20多座,墓葬3座,灰坑440余个,发现畜圈遗存,并做了大面积考古钻探,取得重大收获。考古发掘中出土了一定数量的陶器和大量陶器残片,出土的石器数量众多,还有一定数量的骨器及青铜器残片等。

西河滩遗址考古发掘仅揭露面积1万平方米,就发现了众多房屋基址、烧烤坑、储藏坑、陶窑、祭祀坑、墓葬等,若以遗址总面积概算,遗迹数量将在10万处以上,这在4000年前的确属于一个较大的城市。可以想象,当时的西河滩人打制石器的声音铿锵不绝,烧制陶器的窑灶内火焰熊熊燃烧,烧烤坑中的肉食阵阵飘香,人们在忙碌中体验着收获的欢欣,在烟火气中畅想着美好未来。

发现最早的三室一厅房屋基址

房屋是人类遮风挡雨的避难所。西河滩遗址的房屋基址,有半地穴式、地面式两种。半地穴式房址平面皆为长方形,地穴深度0.25米至0.6米,室内地面均经硬化处理,并有一至数个烧烤坑和数个储藏室。地穴周壁或外围排列有疏密不等的柱洞,多设有门道,门的朝向多为东、南向。地面式房址平面形式较为复杂,其中有长方形的单室,也有长方形主室附加半圆形、或长方形的后室和侧室的多室形式。房屋大小有别,面积一般为20平方米左右,最大的超过100平方米,小的不足10平方米。房屋排列有一定规律,说明是经过有意设计的。

当代人所推崇的三室一厅的住房理念,追根溯源,来自于酒泉古老的西河滩遗址。该遗址发掘呈现的一座三室一厅结构的房屋基址,其设计精巧程度让考古学家叹为观止,彰显了西河滩人对方便舒适生活的追求,体现了温馨的生活气息,说明西河滩人在生活智慧和理念方面都比较超前。

确立了“烧烤坑”这一考古学术语

西河滩遗址发掘出的400余座烧烤坑,数量巨大、形式多样。平面形状有圆形、长条形和不规则形,坑壁多内斜,底部形状有平底和圜底。口部直径多为1米左右,较大的口径超过2米,小型的口径不足0.2米。烧烤坑内一般保留有大量的灰烬,坑壁多经烧烤而形成坚硬的红色烧土层。坑内出土有陶器残片、石器和动物骨骼,其中有些动物骨骼被烧烤成黑色。

西河滩遗址大量烧烤坑考古遗迹的发现,为学术界提出并确立“烧烤坑”这一考古学术语提供了丰富的物证支持。烧烤坑遗迹展现了古代人类的烹饪方式和食物加工技术。烧烤坑中的遗物可以帮助考古学家了解古代社会的宗教仪式和生活习惯。烧烤坑的存在形式和位置分布,对于研究古代聚落形态和生态环境变迁、烧烤在人类社会中的文化地位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新石器时代的烧烤坑是人类烹饪技术发展的重要里程碑。相传烧烤的起源与伏羲有关。伏羲被视为人类最早的烹饪者之一,他取来“天火”发明了烧烤,教人们如何使用火烤熟食物。这种烹饪方式不仅改善了食物的味道,还提高了食物的卫生安全性能。因此,伏羲被认为是第一个用火烤熟兽肉的人。为了纪念他的贡献,伏羲被称为“庖牺”。在古代,烧烤逐渐成为贵族阶层的美食。商周战国时期,烧烤有了更为文雅的叫法“炙”。古人将肉“贯串而置于火上”为“炙”。古代贵族在宴请贵宾时,常常会烧烤饮酒助兴。随着时间的推移,烧烤的技术和配料不断丰富。隋唐时期,烧烤开始普及,食物的选择和烹饪方式都有了较详细的要求,贵族和百姓都可以享受到烧烤带来的美味。宋元时期,烧烤的食材种类变得更加多样化,人们开始尝试更多的烧烤组合。明清时期,烧烤技术更加精湛,各种烧烤类目层出不穷。这时期的烧烤,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食物烹饪,而成为了社交活动的一部分。近代以来,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烧烤文化在不断演变和丰富,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保持着独特的文化魅力。“烧烤坑”为我们找寻到了烧烤饮食文化的历史源头。

发现重要的陶窑与石器加工作坊

陶窑为古代烧制陶器的窑炉,其结构一般分为火膛、窑室、烟道三部分。西河滩遗址发现陶窑7座,其中一组组合式陶窑最富有特色,在一个长约2米、宽1.5米、深约2米的长方形坑的西、北两边,设有窑室平面为圆形或不规则形的陶窑4座。窑壁有坚硬的红色烧土层,窑室内存留有陶器残片等遗物。窑内发现的陶器与该遗址其他各类遗迹中出土的大部分陶器风格一致。当时人们日常使用的陶器,基本上是当地陶窑就地取材烧制而成的。陶窑散置于居住区内,为讨论研究西北地区史前时期陶器制作的技术水平、生产规模、产品属性等提供了有价值的新资料。

西河滩遗址的文化类型为四坝文化早期阶段。四坝文化因山丹县四坝滩遗址得名,主要分布于河西走廊,南抵祁连山、北达巴丹吉林沙漠、西北到瓜州疏勒河流域、东到武威。四坝文化陶器质地较粗,多为夹砂陶,器形多样,以罐、壶为主,四耳带盖罐、腹耳壶是代表性器物。彩陶豆、方鼎、陶埙有明显的地域风格。纹饰有三角纹、折线纹、条带纹、蜥蜴纹、回纹和圆点纹等。西河滩遗址出土了一定数量的陶器和大量的陶器残片,陶器种类以罐为常见,其中夹砂褐陶的鼓腹双耳罐是数量最多的器物,其次为双耳或单耳的彩陶罐及器盖,还有单耳彩陶杯、彩陶盆、纺轮等。彩陶大致可分为白地红彩和红地黑彩两大类,花纹常见三角折线、横直线、短直斜线以及由其组成的三角形等几何纹样,有些彩陶的器表打磨光亮,纹饰细密,十分精美。

“前院后坊”是西河滩人生活区和生产区完美结合的典范。西河滩人在聚落里筑设陶窑,烧制生活用具陶器;开设石器加工作坊,打磨石器生产工具。西河滩遗址出土的石器数量较多,多为细石器,种类有石叶、刮削器、尖状器、石核等。大型石器中有打制的石斧、盘状器,磨制的石刀、石凿、石纺轮等,这些是西河滩人赖以生产生活的重要工具。同时,他们将吃完的兽骨,打磨制作成精致实用的骨针、骨锥、骨铲、骨镞、骨珠等,丰富和美化了西河滩人的日常生活。

西河滩遗址的考古发掘还揭示了河西走廊地区早期人类的活动情况,为研究该地区的古代人类生活、技术进步和社会组织结构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资料,为我们探讨这一地区古代人类的迁徙、交流和互动提供了重要线索,有助于构建更为完整的河西走廊史前考古学文化谱系。


责任编辑:妥超云
关于我们
招聘信息
服务条款
法律顾问
联系我们
投稿信箱
办公
CopyRight 2010-2024 www.chinajiuquan.com Corporation,All Right Reserver
甘肃省酒泉市委宣传部主管 甘肃省酒泉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盘旋东路6号 备案号:陇ICP备11000709号-1
甘[2010]00001号 00125001 互联网新闻服务许可证号:62120220005 技术支持:甘肃新媒体集团九色鹿技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