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居高楼,有个好处,那就是夜晚格外清静。又是中秋节,明亮的月光下,世界宁静而美好。站在窗前,月亮离我近在咫尺,与吴刚、嫦娥邀杯共饮,为他们送去美好的祝福。突然感到,月亮很美,很温暖。霎时,我孤独沉闷的心,便爽朗起来。
中秋节,本是团圆的日子。可这一年,爱人在他乡工作。眼下是最忙的时候,打个电话,视频一下,也是匆匆而过。孩子给我买来月饼和水果,就同朋友聚餐去了。尽管如此,我还是会在桌上摆几个小碟:父亲爱吃的卤猪肘,母亲爱吃的红枣蛋糕,爱人喜欢的酱牛肉和毛肚以及月饼、水果等,外加一瓶小酒。与其说是献月亮,倒不如说是对亲人的一种怀念。在这朦胧的月光下,思念父亲母亲,不知他们在天国是否安好?想念依然忙碌的我的爱人,你在他乡还好吗?想念兄弟姐妹,那种永远无法割舍的手足情,挨个打一通电话,寒暄几句,互道安好。
突然想起儿时的中秋节,父亲母亲总是前一天就把准备工作做好。父亲收拾着零零碎碎,把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时而呼唤弟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母亲是心灵手巧的人,不仅干工作是一把好手,针线活做得漂亮,烙的锅盔也是别具一格。每年烙锅盔,我总是帮她将晒好的玫瑰花瓣、黑枸杞、菠菜叶、姜黄粉等,分别放在不同的碗里,当做颜料备用。待月亮般的饼胚做好,就用芨芨棍儿,画上嫦娥、玉兔、花朵、绿叶等,再涂上不同的颜色,一个非常漂亮的月亮似的锅盔便做好了。放在锅里翻几个面,就烙熟了。我和弟弟迫不及待想品尝,但又舍不得把美丽的图案破坏了,便央求母亲做一个没有图案的。母亲便说:明天是团圆的日子,吃了妈妈做的月亮锅盔,会幸福一辈子。在中秋节的夜晚,姊妹们都来了,全家十几口人,坐在院子里,说着孩子们的学习,谈论着当年的收成。娃娃们嘻嘻闹闹,大人们说说笑笑,品尝着各色美食。母亲做的锅盔是大家最爱吃的,咀嚼一口,幸福的滋味溢满心田。月光是柔柔的,氛围是融融的,院子里一片祥和。
后来有了自己的小家。每逢中秋,便带上全家,带上心意,带上满满的期望,赶回那个生我养我的家,去享受那种温情,那种暖意,那种幸福。多少年不曾想过,这种美好而温馨的场景,有一天会戛然而止。父亲去世后的那一年中秋,才感到锅盔没有了从前的味道。在往后的岁月中,在每逢中秋节的日子里,这种场景总是浮现在我眼前。
三年前,敬爱的母亲去世了。自此,我便没有了家。每逢佳节,也没有了去处。真正体会到了父母在,家在;父母逝,空悲戚的凄凉之感。好在有爱人和孩子在身边,窝在小家里过节。小蝶的菜肴是必不可少的,新鲜的水果是必备的,加之五花八门口味的月饼和锅盔一样的月亮。全家人早早等在窗口,看月亮慢慢升起,它就像一块翡翠,明亮地挂在夜空。此时,斟一杯美酒,与爱人对饮,品尝着美味佳肴,叙说着初恋时的甜蜜,欣赏着皎洁的月光,逗孩子一起玩耍,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每当此时,就想起母亲做的月亮似的锅盔,思念母亲,思念那幸福的味道。
这样想着,便走到窗前,看街上车辆稀少,霓虹闪烁。远远近近的万家灯火,展示着人们阖家团圆、幸福安康的美好生活。与爱人视频,说了些彼此都觉得好笑的情话。突然感到现代科技的美好,若不是智能手机,在这万家团圆的夜晚,恐怕难得见上一面。夜渐深沉,明月依旧当空照着,只是更圆更亮了,而我的眼睛却穿过耀眼的光芒,望向那“明月”背后遥远的夜空。
躺在阳台的摇篮里,看到桌上的美食。一幅图画呈现在眼前:月亮在天上,美食在桌上;我在摇篮里,你在我心上。难道不是吗?这的确是我此时此刻生活的真实写照。夜,静极了。想起古代文人墨客月圆之夜的诗情画意,或闲情逸致,或哀怨兴叹,无不抒发着诗人内心深处的真实感受。欣赏着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恬静之美;感叹着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悲叹之意;体会着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孤寂之悲。夜空深邃,星河灿烂,天地之间,交相辉映。时代赋予了我舒适安逸的生活,要珍惜当下的一切美好,抛却琐碎的烦恼,洗涤心灵的尘埃,觉醒地迎接人生新的希望和梦想。
银色的月光,如水一般倾泻而下,我走到窗口,伸手想把月亮揽入怀中。
(曹凤兰)